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工智能 >  >> 
今日释法:罗刹海市这首歌是否构成影射型侵权?
来源: 互联网      时间:2023-08-08 14:16:05

王洪lawyer 以法为剑

点击关注后了解更多内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台风“杜苏芮”正在现实中影响人们的生活,而对于娱乐圈来说,刀郎新歌《罗刹海市》就像文娱圈的台风,自诞生以来风暴愈刮愈烈。

在这首歌出来之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人都纷纷参与到讨论当中,从不同的文化角度,不同的关注视野进行解读。其中不乏法律界的人士出来对这首歌进行解读,大家都在讨论刀郎的《罗刹海市》到底有没有构成名誉侵权?

【背景事件简介】2023年7月19日推出的专辑《山歌寥哉》,因为其主打歌《罗刹海市》,刀郎被推到大众视野。歌迷们关注的似乎不是歌曲本身,而是其“体现出的内涵能力”。《罗刹海市》出来之后,很多人都去查各种资料来理解歌词当中的一些含义,因这首歌的含义非常隐晦,不同的人解读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罗刹海市》的歌词虽源自《聊斋志异》,但字里行间剑指现实,网友认为可能与刀郎的自身遭遇息息相关,怀疑《罗刹海市》暗讽他人,有影射某几位歌手之嫌。(新闻事件来源于网络,详情请搜索网络新闻)

【法.评】

1、文艺创作是一种公民的言论自由,国家对公民在文学艺术领域中有益的创作,是予以鼓励和支持的,创作自由依法应予保护。但文艺创作不能突破法律,作者在行使文学艺术创作自由权的同时,须注意把握分寸和明确法定界限,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权益。

名誉权是文艺创作的法律界限之一。《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七条规定,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为描述对象,含有侮辱、诽谤内容,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该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以特定人为描述对象,仅其中的情节与该特定人的情况相似的,不承担民事责任。”司法实践中,文学作品中虽然没有指名道姓,采用虚构的名称,但是,一旦被认定成“影射”,且作品内容中存在侮辱、诽谤被影射人物的情形,也会构成侵权。

2、网友虽然怀疑《罗刹海市》暗讽他人。刀郎这首歌的歌词中并没有指名道姓,而是利用聊斋当中的一个故事作为背景书写歌词,而聊斋里面的马骥等人都是一些虚拟的文学人物。这首歌其实并没有针对某个人,他针对的只是一种现象,那种以丑为美、颠倒黑白、认不清自己等各种现象,这种现象在各行各业都存在,每个人每个行业几乎都能从这首歌当中对号入座。

这首歌其实并没有指向谁,而是有一些网友片面的曲解歌词当中的含义,进行了过分的引申性、推论性的解读,然后把这首歌词猜测性的指向某些艺人,所谓的名誉侵权完全是网友主观臆测造成的,是否是刀郎写这首歌的初衷,尚无证据进行证明。

3、从《民法典》的规定来看,该歌曲的内容并不涉及侮辱他人、侵犯他人名誉权,因为其中并没有指名 被侮辱的对象。侵权客体不存在,对于不知情的大众群体来说,不会第一时间联想到被侮辱的对象,因此侵权责任无法成立。

【法.释】

影射型言论侵权多为以侵害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益为侵害对象的一种侵权类型。其特点在于发布者对其欲“爆料”的对象并不指名道姓,而是通过其他特征描述予以暗指,从而产生降低社会评价为目的的侵权行为。以“影射”方式发布贬损内容是否构成侵权,需要判断涉案的言论是“特指”还是“泛指”

关于“影射型言论侵权“的构成要件:

1、判断影射型侵权言论主体指向的确定:影射对象与原告个人特征关联的可信性及公众对两者关联的客观认知结果是判定原告适格性的关键因素。

该言论是“泛指”还是“特指”是确定侵权行为是否成立的关键:如该等言论所描述的是某类或某群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系概括性的言论,受众无法从该等言论中联想到确定的对象,则属于泛指,泛指难以确定具体的影射对象,构成侵权的可能性较小。反之,如该等言论所描述的是特定的身份、职业、经历、相貌等具有显著性的个人特征,则构成侵权的可能性较大。

2、“暗指”是确定影射侵权的判断依据:如果该言论具体描述了该暗指主体的各项个体特征要素,从这些要素当中可以判断是否“特指”了某一对象,是否已导致相关受众通过该等言论联想到特定主体的后果。对于一般合理之人在接受上述信息并进行判断时,足以将二者直接或高度对应,或者具有特定知识背景的人有理由相信该陈述针对的对象是特定人物,或者相关评论足以说明公众将暗指的对象关联到某特定人物,则影射成立。反之,若言论所述的相关特征不能与特定人物关联对应,则难以构成侵权。

3、该言论是尖锐的否定性评价还是具有人格损害性的攻击性言论的区分也是确定侵权已否的关键。

公民享有言论自由,而自由的尺度因事、因人、因场合而异。言论尖锐,但基于一定事实对普通人物或主体的批评一般不会超出社会正常评价的范畴时,往往不能视为发生损害后果。公众人物具有吸引舆论的特质,使得社会对其评论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纵深性、持久性的特点,就更应对公众的批判性言论负有更高的容忍义务,而针对公众人物的评价,即使是尖锐性批评,只要不涉及侮辱、诽谤等内容,应对该评论加以容忍和理解,就不具有人格损害的可能性,难以构成对名誉权的侵犯。

【结语】若相关文艺作品并未以现实中特定人物作为描述对象,作品角色与现实人物的相关情况仅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并未误导普通人或主体,也未降低现实人物的社会评价的,依据《民法典》的规定,则不能认定该文艺作品侵犯名誉权。

目前央媒对刀郎的新歌给予了正面评价。通常来说,央媒表扬的内容都是正能量的,但同时也反映了目前社会普遍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歌词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含蓄地表达了普通人民在生活中遇到的诸多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社会问题的反思,推动改变社会价值观,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思维。(王 洪 云南恒志律师事务所)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